|
拼音 zhēn 注音 ㄓㄣ 部首 石 部外 5总笔画 10 基本区 7827笔顺 1325121251 |
砧 基本解释
(1)名: 切、捶或砸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具。
例词: 砧板, 砧石
砧 详细解释
1. 捣衣石。
于是投香杵,扣玟砧,择鸾声,争凤音。 汉·班婕妤·《捣素赋》
牖光窥寂寞,砧影伴娉婷。 唐·韩愈·《和崔舍人咏月》
辽阳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 南唐·李璟·《望远行》词
日暮行人寻堠馆,凉砧一片古檀州。 清·纳兰性德·《密云》诗
2. 捣衣声。
轩高夕杵散,气爽夜砧鸣。 南朝 梁·柳恽·《捣衣》诗之四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唐·杜甫·《秋兴》诗之一
江村平见寺,山郭远闻砧。 唐·许浑·《晚泊七里滩》诗
邻砧休太急,衣褐典皆完。 清·孙枝蔚·《秋夜翟家庄作》诗
3. 切物用的砧板。
不阑腰,不持刀砧,失厨子体。 唐·李商隐·《杂纂·失本体》
饿猫临鼠穴,馋犬舐鱼砧。 唐卢延让逸句
只见那汉就篮内取出砧、刀,借个盘子,把块牛肉来切得几片,安在盘里。 《醒世恒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
家家户户响着有节奏的刀砧声。 《人民文学》1981年第5期
4. 古代用于斩首或腰斩的刑具,犯人伏其上以受刑。参见“砧斧”、“砧鑕”。
5. 泛指物体的基垫部分。
当砧之心而立之柱。三分其砧之径,以其一为柱之径。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十九
6. 锻捶金属用的垫座。
〔旅邸〕主人责炊,曰:“予无它藏,独余铤银,可斧而售。”既而无砧不可碎,归之。 宋·岳珂·《楹史·九江二盗》
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冶铁》
砧上的铁,闪着血也似的光。 刘半农·《铁匠》诗
7. 方言。触着硬的或凸起的东西,感到不舒服或疼痛。
唉,年岁一老骨头就“牙叉叉”的了,睡在地上砧得合不下眼。 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十四章
砧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tʂən˥ 唐代读音 *djim日语读音 KINUTA韩语罗马 CHIM现代韩语 침越南语 khâm chỉm
客家话 [台湾四县腔] zem1 [客语拼音字汇] diam1 zem1 [陆丰腔] zem [宝安腔] zem1 [海陆腔] zem1 [客英字典] zem1 [梅县腔] zem1 zem3粤语 zam1
近代音 照母 侵尋韻 平聲陰 針小空;中古音 知母 侵韻 平聲 碪小韻 知林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端母 添部 ;王力系统:端母 談部 ;
砧 字源字形
楚系簡帛 | 說文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