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 luò 注音 ㄌㄨㄛˋ 部首 氵 部外 6总笔画 9 基本区 6D1B笔顺 441354251 |
洛 基本解释
(1)名: 洛河,水名,发源于陕西省北部,流入渭河。也叫北洛河。
例句: , 洛, 河沿岸风景优美,绿树成荫。
(2)名: ”。
洛 详细解释
1. 指洛水。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易·系辞上》
荣河温洛,是孕图纬。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正纬》
世传洛以书呈,禹有龟文之瑞,而附会其说,谓禹始作龟。 明·吴廷翰·《椟记·卜筮》
2. 周都邑名。战国秦襄王时改称洛阳县。后亦作洛阳的简称。
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 《书·召诰》
寻嵩方抵洛,历华遂之秦。 唐·韩愈·《送惠师》诗
密败,复归洛。 清·叶廷管·《吹网录·韦津误书死》
3. 春秋时北方地区少数民族赤狄的一部分。
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注 《国语·郑语》
4. 竭;干涸。参见“洛澤”。
5. 《洛书》的省称。 1 参见“洛書”。
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
6. 通“露”。露水。
天地相谷,以俞甘洛。 汉·《老子·道经》
臣闻甘洛降,时雨至,禾谷丰盈。 汉·《战国纵横家书·苏秦献书赵王章》
7. 通“賂”。赠送。
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若因张仪而和于秦,洛之以一名县,与之南伐楚,此以一为二之计也。 汉·《战国纵横家书·公仲倗谓韩王章》
8. 见“洛洛”。
9. 通“絡”。连络。参见“洛誦”。
10. 通“落”。参见“洛薄”。
11. 姓。明有洛忠。见《明史·贵州土司传·平越》。
洛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luo˥˧ 唐代读音 *lɑk日语读音 MATOU TSURANARU韩语罗马 LAK现代韩语 낙 락越南语 rặc
客家话 [客英字典] lok8 [宝安腔] lok7 [东莞腔] lok7 [台湾四县腔] lok8 lok7 [梅县腔] lok8 [陆丰腔] lok7 [客语拼音字汇] log6 log6 [海陆腔] lok8 lok7粤语 lok3 lok6
近代音 來母 蕭豪韻 入聲作去聲 落小空;來母 歌戈韻 入聲作去聲 落小空;中古音 來母 鐸韻 入聲 落小韻 盧各切 一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來母 鐸部 ;王力系统:來母 鐸部 ;
洛 字源字形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