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 kè 注音 ㄎㄜˋ 部首 刂 部外 6总笔画 8 统一码 523B笔顺 41533422 |
刻 笔画顺序








刻 基本解释
(1)动: 用小刀雕(花纹、文字等)。
例词: 雕刻
(2)名: 指雕刻的物品。
例词: 木刻, 石刻
(3)形: (待人)冷酷;不厚道。
例词: 刻薄, 刻毒, 尖刻, 苛刻
例句: 他为人非常, 刻, 薄,大家都不喜欢和他交朋友。
(4)量: 时间单位,15分钟为1刻。
(5)名: 短暂的时间;时候。
例词: 此刻, 立刻, 顷刻
(6)形: 程度极深。
例词: 刻苦, 深刻
例句: 他学习非常, 刻, 苦,在近日的考试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刻 详细解释
1. 雕镂。
刻桓宫桷。注 《春秋·庄公二十四年》
故夫古之通经之臣,纪主令功,记于竹帛;颂上令德,刻于鼎铭。 汉·王充·《论衡·须颂》
昔帝轩刻舆几以弼违,大禹勒笋簴而招谏。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 唐·杜甫·《石犀行》
秋生院里放着十来个老南瓜,有两个上边刻着十字。 赵树理·《田寡妇看瓜》
2. 指刻在器物上的文字。 1 引申指碑刻。
已而按其刻,果齐桓公器。注 《汉书·郊祀志上》
明年,葬京兆万年少陵原,夫人荥阳郑氏祔。既,其子临汉县男贯与其弟赏贞谋曰:“宜有刻也。” 唐·韩愈·《唐银青光禄大夫平阳路公神道碑铭》
3. 指刻本;版本。
唯《闻见记》独存,然流传绝少,故《稗海》《秘笈》诸刻,罕津逮焉。 清·卢见曾·《〈封氏闻见记〉序》
惟黄刻帅意妄改,此本遂得稍稍胜之。然经朱墨校后,则又渐近黄刻。 鲁迅·《古籍序跋集·〈嵇康集〉跋》
4. 修饰;润色。
引商刻角,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 汉·刘向·《新序·杂事一》
5. 刻薄;苛刻。
齐令周最趣章子急战,其辞甚刻。注 《吕氏春秋·处方》
用法益刻,盖自此始。 《史记·酷吏列传》
你只要钱财,全不顾百姓每穷,一味的刻。 元·《陈州粜米》第四折
但她想来,顾三娘子平日多刻,一点不为人,在她林盘里捞点落叶,也要遭她咒骂半天。 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三部分八
6. 严格要求。 1 亦形容程度极深。
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 《韩非子·安危》
刻身立行,勤己足取。 唐·韩愈·《答元侍御书》
每刻于检身而和于御物。 清·毛奇龄·《陈太孺人墓志铭》
7. 减损。
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注 《荀子·礼论》
山阴一县,课户二万,其民赀不满三千者,殆将居半,刻又刻之,犹且三分余一。 《南齐书·顾宪之传》
惟所部将校,乃敢出息钱与之归,而刻其粮赐。 宋·苏轼·《上皇帝书》
8. 伤害。
我旧云刻子。注 《书·微子》
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利其善马子女,敛求繇役。 《新唐书·杜佑传》
若辈受田主土豪之虐待不足,而满洲人派设官吏,多方刻之。 清·邹容·《革命军》第二章
9. 割。参见“刻截”、“刻漆”。
10. 计时单位。 1 古代以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百刻。汉哀帝建平二年分昼夜为百二十刻。梁武帝天监年间,以八刻为一辰,昼夜十二辰共得九十六刻。 2 清代始有以钟表计时,十五分钟为一刻,四刻为一小时。
漏刻以百二十为度。注 《汉书·哀帝纪》
至梁武帝天监六年,始以昼夜百刻布之十二辰,每时八刻,仍有余分。故今世历家,百刻举成数尔,实九十六刻也。 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一
11. 指较短暂的时间。
〔恪〕还坐,顷刻乃复起。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
荣落逐瞬迁,炎凉随刻变。 唐·白居易·《早夏游宴》诗
12. 今;现在。
刻接制宪电称,所事尚未出奏。 《官场现形记》第四回
刻虽停战议和,成否尚不可定。 《辛亥革命·关于停战的清方档案》
13. 通“剋”。 1 克制;制胜。 2 限定。
以四兽验之,以十二辰之禽效之,五行之虫以气性相刻,则尤不相应。 汉·王充·《论衡·物势》
已勒国臣修迁改之事,刻以来秋。 《晋书·陶侃传》
遣谒者樊晨更制水门,限田千顷,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顷。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鲍丘水》
与子刻期,千日之后,会于阆苑。 《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升》
刻 组词
常用词组
刻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kʰɤ˥˧ 唐代读音 kək日语读音 KIZAMU KIZAMI TOKI韩语罗马 KAK现代韩语 각越南语 khắc
客家话 [沙头角腔] kiet7 [陆丰腔] ket7 [客英字典] kat7 ket7 kwat7 kiet7 [东莞腔] ket7 [梅县腔] kat7 ket7 [海陆腔] kat7 kiet7 [客语拼音字汇] kad5 kiad5 [宝安腔] ket7 | kat7 [台湾四县腔] kat7 kiet7粤语 haak1 hak1潮州话 kêg4 (khek)
近代音 溪母 皆來韻 入聲作上聲 客小空;中古音 溪母 德韻 入聲 刻小韻 苦得切 一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溪母 德部 ;王力系统:溪母 職部 ;
刻 字源字形
說文 | 秦系簡牘 | 楷書 |